读《邓小平时代》有感
第一次看关于中国领导人的书。之前对国家元首的感官受父辈影响较多。而父辈们受自身文化程度和获取信息渠道的限制,看待问题又都比较片面。他们对时政的评价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看不到政策对大多数人的影响更看不到对后世的影响。这本书让我们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待改革开放,更深的体会到古往今来凡事改革都会触碰一些人的利益而让另一些人获利。
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80后,对90年代初农村的一些人和事有着模糊的记忆,记得每年夏天的割早稻插晚稻,记得家里买的第一台电风扇和第一个电饭煲,记得每年9月份开学前父母都会和邻居们用板车把新掰好的棉花拖到镇上的采购站去卖,回来时会带月饼,橘子或者地瓜,然后用卖棉花的钱给我们交学费。还记得那时我们吃的最多的水果是柑橘(因为是本地水果),对于苹果和香蕉更多的是从电视上看到的,一年也难得吃上一次。96年左右父母和邻居们卖棉花不再用板车而是改用拖拉机,他们卖棉花的时间也不再取决于我们的开学时间而是取决于家里是否还有堆棉花的地方。对于我和周围的小伙伴们来说,虽然依旧没有零花钱,但是夏天会有梨和西瓜,秋天会有苹果和橘子。那段时间农村的变化虽说不上翻天覆地,但是日新月异还是有的。周围外出务工的邻居越来越多。每年夏天和冬天他们都会从沿海或者省会城市赶回位于中部的农村老家帮助农忙或者忙着过年。正如书中所说,每次他们回来都会带一些我们从未吃过的食物或者未曾见过的东西回来。同时也会带回在大城市的所见所闻,而这些则在我们年幼的心里埋下了一颗要出去闯一闯的种子。记得有一年和我妈闲聊,她说她和我爸从我2岁起就开始为我准备嫁妆。那时他们准备的嫁妆也很奇怪有房梁上那一层我以为是屋顶的木头、水缸和各种坛子。而他们为我准备的那些嫁妆在我上初中时他们就意识到用不上了。